2022-06-22
台灣電影研究新面向
計畫年度
2021-2022
計畫主持人
林文淇
計畫協同主持人
許綺玲、史惟筑

由於國內大學並無臺灣電影相關的研究單位,以致於臺灣電影的研究主要是以國外學者執行居多,多數也是在華語電影的架構下發表以論文集出版,如國內中興大學邱貴芬教授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張英進教授合編的紀錄片研究New Chinese-Language Documentaries: Ethics, Subject and Place(2014)或是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的 Kenneth Chan 教授與科羅拉多大學伯德分校的Andrew Stuckey 教授合編的奇幻片研究Sino-Enchantment: The Fantastic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s(2021),專著則有美國聖地牙哥大學的Brian Hu 所著的主題研究Worldly Desires: Cosmopolitanism
and Cinema in Hong Kong and Taiwan(2020)。單篇論文主要發表的國際期刊則為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少數也在亞洲電影的架構下發表在如Asian Cinema 期刊。

 

近十年來英外文出版的臺灣電影的重要專著與論文集,有美國杜克大學任教的洪國鈞教授所著的Taiwan Cinema: A  Contested Nation on Screen(2011;英文;本書有中譯本《國族音影:書寫臺灣‧電影史》),法國里昂大學教授Corrado Neri 所著的Rétro Taiwan: Le temps retrouvé dans le cinéma sinophone contemporain(2018;法文),國內邱貴芬教授與英國倫敦大學Ming-yeh T. Rawnsley 教授、英國雅伯利推斯大學Gary Rawnsley 合編的Taiwan Cinema: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and Social Change(2017;英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張藹珠教授所著的Taiwan Cinema, Memory, and Modernity(2019;英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大學Paul G. Pickowicz 與張英進兩位教授所合編的Locating Taiwan Cinem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2020;英文),香港中文大學林松輝教授所著的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 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2021)以及Tsai Ming-liang and a Cinema of Slowness(2014;亦有中文翻譯版)。

 

國內近年來也有多本中文出版的臺灣電影研究專著,包括國立臺灣大學沈曉茵教授所著的《光影羅曼史:台港電影的藝術與歷史》(2020;中文;主要內容為臺灣電影研究),香港嶺南大學葉月瑜、Darrell William Davis 兩位教授所著的《台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
(2016;為英文專著翻譯本),香港浸會大學李道明教授主編的《動態影像的足跡:早期臺灣與東亞電影史》(2019),蘇致亨所著的《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2020),張藹珠教授英文專著原來的中文版《全球化時空、身體、記憶:台灣新電影及其影響》(2015),中央研究院陳相因研究員與台北市立大學中文系陳思齊教授主編的《聶隱
娘的前世今生》(2014)。

 

在電影與媒介方面,圖像學學研究方法與電影考古學相同,皆受到傅柯《知識考古學》與其後發展出的「系譜」(geneology)概念所啟發,藉由這個理論觀點,可將電影放在「認識論」與「歷史」這兩個層次的主題中思索,幫助我們在跨域或新科技中找到仍以「電影」之名指稱的可能。圖像學研究又以法國的喬治‧迪迪‧于貝爾曼(Georges Didi-Huberman)的研究首屈一指,從其經典著作《遺存影像》(L’image survivante)的以來,他後續皆從圖像學的角度研究艾森斯坦、帕索里尼的電影,甚至從人民、抗爭等形象(fugure)建立一套影像圖像學系譜。而電影考古學的研究則有如初始電影學者安德烈・哥德侯(André Gaudreault)、湯姆・甘寧(Tom Gunning)、湯瑪士・艾爾莎索爾(Thomas Elsaesser)、方索華・阿爾貝哈(François Albera)與瑪莉雅・托達加達(Maria Tortajada)等學者,在影片分析的電影理論傳統外,以電影部署作為研究對象,從構成「電影」與可構成「電影」的元素中,理解電影在出現前與誕生初期便已彰顯的獨特美學及語彙,作為確認電影的條件。而這樣的研究方式在台灣的電影學界仍屬少數,因此本研究成果將可以提供電影研究另一道電影與歷史的研究方法。

 

本計畫擬透過設立中央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整合現有藝術研究、電影研究與表演研究三個視覺文化核心研究領域,提供穩定支持,得以在學術研究有良好研究成果,同時能夠整合與提升相關領域長年累積的研究資料庫,對外開放使用。本計畫的執行,將有助於中心的成員教師得以在藝術學領域將個人專業及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貢獻,得以進行辦理師資培育、藝術研習營、創作競賽等活動以及部落格與專書出版等教育傳播工作。本計畫也著重藝術學的跨領域研究,透過視覺文化研究中心設立,結合文學院的人文研究與生醫理工學院的認知研究,透過最新科技的協助,找出審美與認知及神經機制的關連。此一中心的建立,能透過教育推廣解決當前台灣社會當前在藝術領域面臨的幾個重大的議題:
1. 視覺文化人才培育
2. 社會藝術素養的提升
3. 文創產業發展

 

本計畫為「台灣電影與戲劇表演研究群」子計畫之一。由文學院林文淇教授、法文系許綺玲教授、法文系史惟筑助理教授、等人組成團隊。本校在電影研究與推廣已有超過20年的基礎。英文系電影文化研究室於1998年設立,由林文淇教授主持,成員有英文系多位教師,除了規劃系內電影課程外,也經營107藝術電影院,發行《放映週報》,並出版多本電影研究相關專書。林文淇教授亦曾於2013年至2016年借調至國家電影資料館(後升格為國家電影中心)擔任館長/執行長,與國內外台灣電影研究學者關係良好。法文系多年來持續在系內開設台灣電影課程,並藉由「魔光電影研究室」培育電影人才。文學院則於109年成立台灣電影研究院級中心,由法文系史惟筑助理擔任主任。該中心與富邦文教基金會有大型中小學師資培育產學合作計畫,發展影像教材及教案開發工作,創建影像教育教學系統,提供高中教師在108課綱核心架構下,協助高中教師進行跨科合作,透過影像教育資源進入教學現場提供素養、增能資源。每年在教學系統開發與教師培訓工作坊提供近百位高中教師參與,並持續追蹤教師進入教學現場狀況。

 

「台灣電影與戲劇表演研究群」預計於111年發表七篇期刊或專書研究論文、舉辦兩場國際研討會、出版一本學術專書。